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古詩寫風華正茂?
丑奴兒·書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詩詞,寫風華正茂的是: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愛上層樓,為賦新詞強說愁。意思是寫少年登高望遠,氣壯如山,不識愁為何物。
此詞創(chuàng)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,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、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。他在帶湖居住期間,閑游于博山道中,卻無心賞玩當?shù)仫L光。眼看國事日非,自己無能為力,一腔愁緒無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。全詩如下:
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愛上層樓,為賦新詞強說愁。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。欲說還休,卻道“天涼好個秋”!
譯文: 人年輕的時候不懂憂愁的滋味,喜歡登高遠望。喜歡登高遠望,為了寫出新詞,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?,F(xiàn)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,想說卻說不出。想說卻說不出,卻說道:“好涼爽的一個秋天啊!”
不是,寫的是“愁”
詞的上片,寫作者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。少年時代,風華正茂,涉世不深,樂觀自信,對于人們常說的“愁”還缺乏真切的體驗。為了效仿前代作家,抒發(fā)一點所謂“愁情”,他是“愛上層樓”,無愁找愁。
詞的下片,著重寫自己現(xiàn)在知愁。表現(xiàn)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,處世閱歷漸深,對于這個“愁”字有了真切的體驗?!岸褡R盡愁滋味”,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,作者又連用兩句“欲說還休”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。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說愁,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。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,而是憂國傷時之愁。只得“天涼好個秋”。
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表達?
《丑奴兒·書博山道中壁》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創(chuàng)作的一首詞。此詞通篇言愁,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(tài),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郁,通過“少年”時與“而今”的對比,表達了作者受壓抑、遭排擠、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。
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“愁”字,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,構思精巧,感情真率而又委婉,言淺意深,令人回味無窮
表達了作者受壓抑、遭排擠、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。
通過“少年”時與“而今”的對比,表現(xiàn)了作者受壓抑、遭排擠、報國無路的痛苦,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。
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,氣壯如山,不識愁為何物。無愁說愁,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。
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,“識盡愁滋味”?!岸瘛倍?,轉折有力,不僅顯示時間跨度,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。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余, 進入“識盡愁滋味”的階段。 所謂“識盡”,一是愁多,二是愁深。
讀了辛棄疾的《丑奴兒·書博山道中壁》,你有什么感觸?
讀了辛棄疾的《丑奴兒·書博山道中壁》,你有什么感觸?
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愛上層樓。為賦新詞強說愁。 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。欲說還休。卻道天涼好個秋。
前言
這首詞說了兩件事,第一件事,不懂裝懂,不知愁而裝愁;第二件事,懂了裝不懂,知道了愁,卻裝作不知愁。
因為這個愁,真得很復雜。
一、為賦新詞強說愁
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,愛上層樓。為賦新詞強說愁。
年輕的時候,并不知道什么是愁,卻總愛登樓作詩, 勉強說些“愁苦”之言。
這首詩中寫的愁,其實暗指人世間的險惡與南宋內政以及宋金之間斗爭的的復雜。
辛棄疾年輕時,金戈鐵馬壯志豪情。他從淪陷區(qū)南下歸宋的時候,一定充滿了收復中原的信心。
但是辛棄疾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(xiàn)這個理想,甚至連岳飛的成就都沒有達到。
這首詞寫在辛棄疾被彈劾去職、閑居帶湖時,這個時候的辛棄疾已經四十多歲了。會想起年輕時的自己,不僅感慨萬端。寫下了這首詞。
二、欲說還休
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,欲說還休。卻道天涼好個秋。
淳熙八年(1181年),辛棄疾回到上饒, 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。此后二十年間,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(xiāng)閑居。
辛棄疾初到南方時, 宋高宗對其贊賞有加,后來即位的宋孝宗曾經也是一個致力于恢復的皇帝,但是北伐失利以后,南宋逝去了報仇雪恥的銳氣。
辛棄疾漸漸看出了南宋朝廷的軟弱和膽怯,壯志難酬的辛棄疾內心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。但是詩人又能說些什么呢?只能是:
欲說還休,欲說還休。
真正懂了的人,就不說了。不如說些閑話保自己的平安,例如:卻道天涼好個秋。干脆聊聊天氣吧。
三、 喜論恢復、不合時宜
辛棄疾的朋友陸游,也是一位致力于恢復中原的詩人。
淳熙十三年(1186年),陸游閑居五年之后再次被啟用。4年以后,紹熙元年(1190年),陸游被彈劾”喜論恢復、不合時宜”, 以“嘲詠風月”為名被削職罷官。
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,”“喜論恢復”,當然“不合時宜”。
在隆興北伐失敗以后,宋孝宗本人對于南宋的軍事實力有了深刻的認識。實際上宋孝宗簽署的《隆興和議》給宋金雙方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。
在和平的時代,希望恢復中原的人自然沒有了用武之地。辛棄疾不是一般的文人,他是從刀山火海上闖蕩過的人。自然更加的失落。
而今識盡愁滋味,這不是一般的愁,是家國的愁,是渴望建功立業(yè)而不能的愁。
結束語
當年南下時,辛棄疾一定想不到自己再也不能回到曾經的家鄉(xiāng)了。
嘉泰三年(1203年),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了六十四歲的辛棄疾。卻道天涼好個秋的詩人,終于又有機會重上戰(zhàn)場了。陸游還親自來為辛棄疾送行。
可惜這一次,南宋的準備并不充分。辛棄疾一開始就沒有看好這次北伐,因此他還寫下了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 一詞。
果然,這次北伐“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贏得倉皇北顧?!?/p>
可見南宋士人的愁,不是一般的“愁”,既因為主和派掌權而愁,也因為主戰(zhàn)派的無能而愁。還是“卻道天涼好個秋”吧。
@老街味道
辛棄疾的詞《丑奴兒.書博山道中壁》全文如下: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愛上層樓,為賦新詞強說愁。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。欲說還休,卻道天涼好個秋。
如果真正想要讀懂這首詞,就必須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。這首詞是辛棄疾被劾去職,閑居帶湖(今江西省上饒市)時所著,那時候他常常閑游在博山之中,一路上放眼四周風景優(yōu)美層林盡染,而詞人卻身在景中不識景,面對美景無心賞玩。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無心賞玩呢?原來當時眼看國家即將不國,眼看國事日非,自己又不能為國出征等,想到這些萬千愁緒涌上心頭無法釋放,便在博山道中的一處石壁上題了《丑奴兒.書博山道中壁》這一千古流傳的詞來排遣愁緒。
這首詞突出了一個“愁”字,以“愁”為主線貫穿全文,感情直率又不失委婉。上闕和下闕之間的過度情節(jié)曲折,娓娓動人。這首詞高度概括了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。作者在詞中寫道:人年少的時候不知道憂愁是什么滋味,總喜歡登高望遠。喜歡登高望遠,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?,F(xiàn)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,想說卻說不出來。想說卻說不出來,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!
辛棄疾接連用三個“愁”字,看上去是表達自己的愁悶的心情,實際上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和自己報國無門的憂愁。詞人力主抗擊金軍,恢復中原,而當時的朝廷被投降派把持,他的一腔熱血無處安放,在朝廷無論怎么力爭抗金也沒有用,他的抗金主張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。最后被劾閑居有苦無處訴。一句“天涼好個秋”寫出了詞人的愁到了極點的心情,“何處合成愁,離人心上秋。”秋色入心即為愁。在當時的情況下作者不能直抒胸臆,只能借助秋天天氣來說出自己的愁緒。語言含蓄深沉,值得細細品味。
古詞今讀,雖然少了些憂國憂民的情緒在里面。但是在實際生活在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愁緒,在學習、工作、婚姻等實際生活中無處不在。一個人的成長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“愁”的成長過程。年少時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,全然不知什么是愁。等長大嘗盡愁滋味的時候,才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就在這首古詞之中了。
這首詞寫登樓時兩種不同心情,上闋是說自己少年時期閱歷短淺,不諳世事,為作詩而言愁。這是無病呻吟的閑愁。下闋是說飽經國破家亡,顛沛流離之苦之后,受盡了愁的折磨,因而害怕言愁。即使是愁涌心頭,也設法避開,只說“天涼好個秋”。前后兩種“言愁”,內涵不同。但讀后不禁使人聯(lián)想到,前一種“言愁”到后一種“言愁”,詩人該是經歷了多少離亂與痛楚。特別是“卻道天涼好個秋”句,實是無可奈何辛酸的自我慰藉。這首詞讀來詞句似乎輕松,然而蘊含的感情卻是深沉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丑奴兒的古詩怎么寫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丑奴兒的古詩怎么寫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