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,有關姑娘出嫁父親的詩詞歌賦多情而深沉。唐代詩人王建的《新嫁娘詞》寫道:“三日無相過,當知非遠道。今日到郎家,明日還又去。”表達了新娘離家時對未來的不確定與不舍,以及對婚姻生活的期待。宋代女詞人朱淑真的《生查子·新婚喜》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新婚之夜,丈夫對妻子的寵愛與關懷,體現(xiàn)了古代女性在嫁入夫家后的家庭角色轉變。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習俗和觀念,也深刻地展現(xiàn)了人類情感中的喜悅、憂傷與期待。
- 關于姑娘出嫁父親的詩詞歌賦
《贈別》(唐·王維)
原文:
君問歸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漲秋池。
何當共剪西窗燭,卻話巴山夜雨時。
修改與注釋:
此詩通過細膩描繪,表達了閨中女子對即將離家出嫁的丈夫的擔憂與不舍,雖然詩中沒有直接描述出嫁的女兒,但王維的情感流露讓人聯(lián)想到女兒在父母面前的柔情依戀,該詩不僅展現(xiàn)了女兒離別的憂傷,更體現(xiàn)了古代文人對離別情感的細膩刻畫。
《金縷衣》(唐·杜秋娘)
原文:
勸君莫惜金縷衣,勸君惜取少年時。
花開堪折直須折,莫待無花空折枝。
修改與注釋:
這首詞以勸勉的口吻教導人們珍惜時光,盡管背景是勸勉少年珍惜青春,但這首詞同樣可以用來比喻女兒出嫁時,家長希望她把握美好時光,珍惜美好的愛情,該詩通過勸勉的方式傳達了對女兒出嫁時美好時光的珍視。
《木蘭辭》(北朝民歌)
原文:
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。
不聞機杼聲,惟聞女嘆息。
問女何所思,問女何所憶。
女亦無所思,女亦無所憶。
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,
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。
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,
愿為市鞍馬,從此替爺征。
修改與注釋:
這首民歌中的“木蘭”雖未直接提及女兒出嫁,但其描述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,反映了古代社會女子勇于承擔家庭責任的勇氣和精神,這種精神在某種程度上體現(xiàn)了女性獨立自主的特質(zhì),與后世許多贊美女兒出嫁的詩詞歌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《十五從軍征》(漢樂府民歌)
原文:
十五從軍征,八十始得歸。
道逢鄉(xiāng)里人:“家中有阿誰?”
“遙看是君家,松柏冢累累。”
修改與注釋:
這首民歌講述了一個十五歲從軍征戰(zhàn)的男子,在八十多歲時才得以返鄉(xiāng),卻見到的是滿眼的荒涼景象,它不僅表達了戰(zhàn)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,同時也隱含著對于女兒出嫁時,家庭生活變遷的感慨,該詩通過描繪戰(zhàn)后荒涼景象,傳遞出女兒出嫁時的無奈與悲傷。
《蝶戀花·出塞》(清·納蘭性德)
原文:
今古河山無定據(jù),畫角聲中,牧馬頻來去。
滿目荒涼誰可語?西風吹老丹楓樹。
從前幽怨應無數(shù),鐵馬金戈,青冢黃昏路。
一往情深深幾許?深山夕照深秋雨。
修改與注釋:
此詞描繪了戰(zhàn)爭后的荒涼景色,以及戰(zhàn)爭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影響?!吧钌较φ丈钋镉辍钡染渥訉⑴畠撼黾迺r的無奈與悲傷之情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,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女兒出嫁背后的社會背景與個人情感。
關于姑娘出嫁的父親的詩詞歌賦,多從女兒的視角出發(fā),表達他們對女兒出嫁時的復雜情感,既有離別的憂傷,也有對美好生活的期待,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文學藝術寶庫,也成為研究古代社會文化和人文關懷的重要資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