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海經(jīng)第十三頁正文內容是什么?
山海經(jīng)第十三頁正文主要介紹的是一種神獸——麒麟。它被描述為一種擁有紅色鱗甲、長著角和尾巴的神獸,它的出現(xiàn)意味著吉祥和美好的事物。
麒麟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神獸,它的出現(xiàn)被視為是一種神跡,能夠帶來吉利和好運。這段文字描繪了麒麟的神秘和神奇之處,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們對于神話傳說的崇拜和追求。
其十三(1)
巖巖顯朝市,帝者慎用才(2)。
何以廢共鯨,重華為之來(3)。
仲父獻誠言,姜公乃見猜(4)。
臨沒告饑渴,當復何及哉(5)!
[注釋]
(1)這首詩是本組詩的最后一首,帶有總結的性質。詩中總結歷史的興亡之道,關鍵乃在“帝者
慎用才”,對當世也寓有頗深的感慨。
(2)巖巖:本形容高峻的樣子,這里代指顯赫的大臣。《詩經(jīng)?小雅?節(jié)南山》:“節(jié)彼南山,
維石巖巖。赫赫伊師,民具爾瞻?!憋@朝市:顯赫于朝廷之中。
(3)廢共鯀(gǔn 滾):指帝堯的臣子共工與鯀,因不賢而被廢棄處置?!渡袝?舜典》:“流
共工于幽州,放歡兜于崇山,竄三苗于三危,殛(jí極,誅戮)鯀于羽山。四罪(處罰)而天下咸服?!?《山海經(jīng)?海內經(jīng)》:“洪水滔天,鰭竊帝之息壤以埋洪水,不待帝命。帝令祝融殺鯀羽郊。鯀復生禹,
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?!敝厝A:虞舜名。這兩句是說:廢棄共工與鯀,是帝舜所為。
(4)仲父(fǔ 斧):指管仲。齊桓公尊稱管仲為仲父。獻誠言:進獻誠摯之言。姜公:指齊桓
公,因其為姜姓。見猜:被猜疑。據(jù)《韓非子?十過》和《史記?齊太公世家》載,管仲命危時,齊
桓公問以國政,管仲說易牙、開方、豎刁三人不可重用。管仲死后,桓公未聽其言,結果三人專權。
(5)臨沒告饑渴:《史記?齊大公世家》載,齊桓公病重,豎刁等三人作亂,桓公被禁閉,終以
饑渴而死。當復何及哉:又將怎么來得及呢。意謂已是后悔莫及。
[譯文]
大臣顯赫在朝廷,
君主用人當慎重。
共工與鯨被廢棄,
帝舜所為除奸兇。
管仲臨終肺腑語,
桓公到底沒聽從。
桓公臨死困饑渴,
心中后悔有何用!
史上所說的古代禪讓,真的甘心把帝位傳給外姓人家嗎?
禪讓這個詞事實上含義是比較寬泛的。禪讓可以分為兩種方式,其一為“內禪”,其二為“外禪”。所謂“內禪”指的就是統(tǒng)治者把權位傳給同姓人。事實上內禪也就是世襲制了。家天下皇位一代一代在一個家族內部傳承,這就是世襲制,也就是“內禪”。而“外禪”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認為的禪讓了,統(tǒng)治者在經(jīng)歷不濟時,把統(tǒng)治權位讓給其他人。這個其他人指的就是外姓之人。
很多人認為禪讓,把權利地位讓給外人這種傳承形式存在于三皇五帝時代。但這個觀點是明顯錯誤的。事實上三皇五帝時期是兩個時期的統(tǒng)稱。就好像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一樣,它是分為春秋時期和戰(zhàn)國時期的。同樣三皇五帝時期,也分為三皇時期和五帝時期。三皇時期實行的是“父死子繼、兄終弟及”的血統(tǒng)繼位制,國家最高領導人在風姓家族中產生。燧人、伏羲、神農這三皇事實上都姓風,所以他們之間統(tǒng)治權力交替就完全稱不上我們理論意義上的禪讓,最多算是內禪,同姓之間的權位傳承。
五帝時期雖然名義上是“公天下”時代,但根本上五帝時期還是實行的擬“父死子繼、兄終弟及”以產生國家領導人的制度。五帝時代從黃帝開始,他禪讓給了少昊,少昊又禪位于黃帝的孫子顓頊,顓頊先傳位于孺帝,但孺帝早夭,所以帝位由顓頊族子嚳繼承。帝嚳是黃帝的曾孫,他之后又傳位給兒子帝摯,帝摯禪位于異母弟伊祁姓的堯,帝堯禪位于姚姓的舜,帝舜禪位于姒姓的禹。從黃帝到帝摯,他們都是屬于內禪,因為他們都姓姬。直到帝摯開始,他才把權位傳給了外姓人,所以說三皇五帝時期,只有最后的結尾部分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實行了外禪,但這個所謂的外禪也不徹底,畢竟雖然不是同姓,但還是后輩子侄。
雖然三皇五帝末期誕生了禪讓制度,但這一切并沒有形成書面的文字。畢竟當時還屬于部落時代,誰當老大,說白了就是靠著部落實力的強弱來體現(xiàn)的。歷史上五帝的最后一位禹也以同樣方式先后指定了皋陶、伯益作候補繼承人,但禹的兒子啟,他廢除了傳統(tǒng)的部落“禪讓”制,殺死益而稱王,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,也就是夏朝。至此禪讓制度終結,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度。中國歷史上短暫的外姓禪讓制度被終結。
從夏朝之后,歷史上再有禪讓,要么是父傳子這種內禪,比如歷史上趙武靈王趙雍禪讓給兒子趙惠文王趙何,李淵禪讓帝位于李世民。再要么就是為了名聲好聽,在一個政權被另一個政權取代后,搞的強制禪讓,如西漢皇太子劉嬰禪讓給攝皇帝王莽,漢獻帝劉協(xié)禪讓給魏文帝曹丕,魏元帝曹奐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等等。
感謝閱讀。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轉發(fā)支持一下。
中國古代歷史上發(fā)生過很多次“禪讓”,所以對于古代禪讓者是不是“真的甘心”把帝位讓給外姓人的問題,準確地說應該針對每一次個例來分析。
最為中國人稱道的是堯、舜、禹三位先秦帝王之間的兩次“禪讓”。普遍認為那兩次“禪讓”是一個眾望所歸、皆大歡喜的結果,也是古代原始民主的一種政治形式。從羅馬的“元老院”和滿清的“議政大臣”制度中都能看到一些原始民主制度的痕跡。
雖然由于當時距離現(xiàn)今太遠、歷史記錄可能存在較大偏差,不排除這是后世人為塑造的一種古代印象,也一直有野史認為那兩次“禪讓”并沒有史書記載和神話傳說的那般簡單和光彩,但是確實很有可能是一種當時歷史形勢下的合理方式。
從堯到舜的“禪讓”,與從舜到禹的“禪讓”,也因此成為后世位極人臣、大權在握的野心家們牟取帝位的屢試不爽的最好借口。這一類的“禪讓”在中國歷史里所有“禪讓”案例中占據(jù)了絕對比例,往往會成為改朝換代的先聲。
例如,公元8年,西漢皇太子劉嬰“禪讓”給王莽,導致新朝代漢;公元220年,漢獻帝劉協(xié)“禪讓”給曹丕,東漢正式落幕而曹魏開場;公元265年,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有樣學樣,迫使魏元帝曹奐“禪讓”,于是曹魏讓位于西晉。
中國歷代王朝的前期幾任帝王一般都相對更有作為,但是得享大位的后代們,由于缺乏足夠的鍛煉與篩選,能力與素質很難得到保證。與此同時能夠爬到“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”位置上的人,大多是人中龍鳳。于是就會出現(xiàn)“君弱臣強”的局面。這也是一種正常現(xiàn)象。
如果“禪讓”和改朝換代進行得比較平穩(wěn),無異于會是一次成功的最高權力交接。例如,公元581年周靜帝宇文闡“禪讓”給隋文帝楊堅,公元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給唐高祖李淵,都實現(xiàn)了“最高權力有才有德者居之”的結果,于國于民都是有利的。
但是這種情況畢竟只是少數(shù),因為這一過程的條件要求苛刻,意外因素太多,往往會鼓勵那些不安分的大臣與擁兵自重的將領。公元前299年,趙武靈王趙雍“禪讓”給兒子趙惠文王趙何,自稱主父,但是被趙國大臣李兌與公子成發(fā)動沙丘宮變,將主父困于宮中,求食不得,被活活餓死。
所以,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歷史走向的一個關鍵就是最高權力交接。交接好就萬事太平,交接不好則天下大亂。但是這又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,對于整個人類來說都是如此,現(xiàn)在也是。例如美國近年就出現(xiàn)了把整個國家搞得沸反盈天、雞飛狗跳的總統(tǒng)特朗普。
相比之下,中國古代從西周開創(chuàng)的“嫡長子繼承制”,是由中國人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的一種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制度?!暗臻L子”是指正室所生的第一個兒子。因為“嫡長子”是誰是眾所周知的,帝王死后誰來繼承一目了然,不存在爭議,也就消除了很多不安、野心和隱患。雖然可能會出現(xiàn)一些弱智君主,但是因為有助于政權的穩(wěn)定,對整個國家和黎民百姓來說,可能會是一種更理想的局面。
但是“嫡長子”繼承制連續(xù)幾代之后,整個政權就會板結固化,社會分化加劇,新一輪的重組也就不可避免。正所謂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中國的“歷史周期率”也就是這么來的。
所以,歸根結底來說,人類從來沒有過完美無缺的制度,但是隨著歷史的發(fā)展,肯定會越來越完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歡兜怎么死的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歡兜怎么死的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